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出现巨型“蝗虫”,结果发现是一农民杰作

中国古人常有“警惕三人成虎”的智慧,现代人也常常倡导“谣言止于智者”的果敢,切莫小瞧谣言的力量,当大多数人沉迷于此,理智的人会成为被指责的异类,国家与社会也会受到损害。

说起可怕谣言的威力,除了中国,曾经的美国人也是见识过的,很多人还曾乐在其中,至今为止还时常受到国际耻笑,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笑柄居然起源于一场蝗灾。

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出现巨型“蝗虫”,结果发现是一农民杰作

一、经济危机下的蝗灾来袭

上世纪初,靠着大发战争财上位的美国,对于那些老牌欧洲强国造成的威胁绝非一星半点,可因此盲目乐观的美国人却对眼前的危险将至熟视无睹。

终于,巨大的经济泡沫破碎,金融危机的海啸瞬间让所有美国人从巅峰坠入谷底,国内气氛开始变得令人窒息,在那些曾经繁华无限的都市中,银行纷纷倒闭,数以千万计的美国民众不得不面临失业,曾经干净整洁的街头变成了流浪汉的栖息地。

眼看着经济危机无法解决,一场规模巨大的蝗灾开始威胁美国农业,这场灾难对于美国而言才是最致命的,很多人不知道,当时自给自足的美国农民在金融危机中得以幸免于难,可蝗灾的到来彻底让美国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出现巨型“蝗虫”,结果发现是一农民杰作

展开全文

蝗灾的可怕在于,人们至今都没有找到合理解决的办法,当年的美国农民,眼看着蝗灾肆意啃咬着庄稼却束手无策,人们心中的希望也荡然无存。

二、为泄愤引发的大蝗虫模型风靡

当年的蝗灾危害最大的就要数美国中部地区的南达科他州,那里是美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当地农民的损失也是难以想象的。

就在这群可怜的农民群体中,一位叫托马斯·赫尔西的农民原本要带着自主培养的玉米参加即将举办的农产品交流展览会,还没等托马斯出发,蝗虫就已经将他辛苦培育的玉米啃了个精光。

气愤的托马斯心生一计,没有了玉米做展品,他索性手工做了一只极为生动的铁制蝗虫模型前去参加展览,本是一场闹剧,托马斯却在展会上引来了很多人的兴趣,他还因此赚得了一笔可观的门票收入,算是给自己遭受的蝗灾填补了损失。

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出现巨型“蝗虫”,结果发现是一农民杰作

从那之后,托马斯在日常务农之余,有了全新的爱好,便是用各种金属做成生动的昆虫标本,到后来,他还将这一爱好发展为了主业,原本赖以生存的农业居然成了副业。

托马斯与铁蝗虫的名气越来越响,可他的这一爱好也为美国日后的蝗虫闹剧埋下了伏笔。

三、以讹传讹的大蝗虫闹剧

对于托马斯来说,大蝗虫模型不过是当年自己的一大爱好,源于蝗灾才得以风靡全美国,如此风靡的原因也不过是当年美国人苦中作乐的体现罢了。

就在托马斯小有名气后,美国一家报纸惊现了一张如今看来很是惊悚的照片。只见一位手持长枪的猎人居然在手中抓着一只巨大的蝗虫,这只蝗虫看起来栩栩如生,一度让很多美国人惊恐不已。

别看当年的美国在很多领域都领先世界,可“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依旧存在,尤其对于那些以务农为生的美国人,看到这样惊悚的巨型蝗虫,再加上刚刚经受过蝗灾造成的颗粒无收,这一条新闻已经不是简单的博人眼球,而是全民恐慌。

很多美国人开始大量购买枪支,以抵御报纸中提到的大蝗虫。

除了惊动农业,这只巨大的蝗虫在美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艺术浪潮,很多艺术家居然以蝗虫作为艺术灵感与题材,在那段时间里,美国的报刊杂志常常会出现这类的蝗虫图片,人们在其中乐此不疲地欺骗自己。

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出现巨型“蝗虫”,结果发现是一农民杰作

为了吸引眼球,90年代,美国报纸《世界新闻周刊》又一次惟妙惟肖地叙述了一位农民与巨型蝗虫斗智斗勇的故事,连事件经过都描述得极为细腻,让人很难想到这一切都是虚构的,这样看来,靠科学技术为基础实现发展的美国人心中,对于以讹传讹这件事也是愚昧至极到可笑的地步。

结语

至于后来这场闹剧是如何收场的,或许是因为明智的美国人发现了整件事的根源都与当年托马斯的兴趣爱好有关,可这只大蝗虫的确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标志,让世界贻笑大方。

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出现巨型“蝗虫”,结果发现是一农民杰作

不妨从这场美国蝗虫闹剧中总结一些难得的经验教训。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阶层,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保持自己的理智,在众人纷纷随波逐流时不做愚昧的附庸,才能避免很多可笑又无益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事件出现,这才是新时代每一位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评论